| 📱手机版 | ☁华夏时讯网APP |

登录
×

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?

注册
×

已有账号,请立即登录
找回密码
×

您所在的位置: 新闻> 国内

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金融系统新年频出新招

来源:  作者:《华夏时讯网》编辑  发布时间:2024-02-20

摘要:   新年新气象,金融系统频出新招。今年以来,上海、广州、苏州等核心一二线城市的限购政策陆续“松绑”,城市房地产融资...

  新年新气象,金融系统频出新招。今年以来,上海、广州、苏州等核心一二线城市的限购政策陆续“松绑”,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快速运转,以城中村改造为代表的“三大工程”建设提速……一系列新政,特别是金融政策正在为房地产重点领域“输血”,推动房地产行业朝着新发展模式迈进。

  业内人士认为,随着房地产新政落地见效,“金融16条”与房企融资“三支箭”持续发力,预计房企资金紧张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,房地产市场有望平稳健康发展。

  “三大工程”助推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

  从长远来看,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,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箭在弦上、立意深远,“三大工程”建设已成为重要抓手。

  放眼全国,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开展,上海、武汉、长沙等重点城市已陆续发布建设计划;保障性住房建设多点开花,广州、深圳等19个城市明确2024年配售型保障房建设任务;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将平时使用和应急使用有机结合,正在积极准备与规划。

  “三大工程”建设资金从何而来?目前主要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,商业银行也逐步参与其中。据国家开发银行日前消息,该行已向首批近百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发放专项借款;农业发展银行在全国多地发放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,积极推动“三大工程”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。

  得益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加持,“三大工程”或将带动基建投资增速回暖。2023年12月,PSL时隔一年再度重启。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信息显示,2023年共计新增PSL额度5000亿元,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放“三大工程”项目贷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。

 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,通过推进“三大工程”建设,加大供需两端政策支持力度,有助于健全房地产市场各项长效体制机制建设,消除多年来高杠杆、高负债、高周转的发展模式的弊端,推动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,助力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。

 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快速运转

 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建立打开了新局面。1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《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》,推动房企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。

  “发令枪”一响,第一批房地产项目“白名单”迅速推出。1月30日,广西南宁首个房地产项目“白名单”率先落地,向金融机构推送了第一批107个房地产项目,部分项目已获得3.3亿元银行贷款。

 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金融监管总局消息,截至1月底,26个省份170个城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,涉及房地产项目3218个,其中84%的项目属于民营房企和混合所有制房企开发的项目。商业银行接到名单后,已向27个城市83个项目发放贷款共178.6亿元。

  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加速形成

  “房地产产业链条长、涉及面广,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,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,金融业责无旁贷,必须大力支持。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。

  金融支持房地产也被监管部门列为重点工作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4年工作会议中要求,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,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“三大工程”建设、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。

  专家表示,在房地产支持政策推陈出新的同时,也要将既有政策落实到位。例如“认房不认贷”住房信贷政策、“金融16条”支持措施、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等,都是助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
  在庞溟看来,金融与房地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,不仅在于金融政策发力,还应与土地、财税、住房、城市规划、产业等方面政策紧密配合,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、结构性变化,同时构建多层次、多主体、多渠道的房地产融资体系。做到低端有保障、中端有支持、高端有市场,服务构建租购并举住房制度与壮大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,加快探索和发展房地产新发展模式。

责任编辑:《华夏时讯网》编辑

上一篇:廖三宁入中国男篮14人名单,亚预赛22日对阵蒙古国

下一篇:概念股掀涨停潮 机构看好AI主题行情

分享到:

华夏时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华夏时讯网” 或“来源:华夏时讯-华夏时讯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 华夏时讯网(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);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,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,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,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“来源:华夏 时讯网”或“来源:华夏时讯-华夏时讯网”。违反前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,即使注明“来源:华夏时讯网”及/或标有“华夏时讯网(hxsxnews.cn)” 水印,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;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,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“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”或 “华夏时讯-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”的图片作品,否则,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。
3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华夏时讯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※ 网站总机:010-59447158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:13341002733 邮箱:hxsxnews@163.com

评论框
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用户名: 密码:

 客服电话:010-59447158  传真:010-59447158  邮箱:hxsxnews@yeah.net
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,风险自负

Copyright Up to 2025 华夏时讯网 www.hxsxnews.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 ICP备19036145号

特别声明:未经授权禁止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